至聖先師孔子
孔子名丘字仲尼,春秋魯國人,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,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(西元前五五一至四七九年),享年七十三歲。孔子祖先是殷商後代宋國微子之後,父親叔梁紇曾為魯國大夫,孔子三歲喪父,由母親顏氏徵在撫育成人。幼時常設禮樂作戲,十五歲志於學,曾任魯國中都宰,擢大司寇,攝行相事,治魯三月成績斐然,且長於外交,其道不行,退而周遊列國,歷時十三年,無所施展,返魯,刪詩書,訂禮樂,贊周易,作春秋,弟子三千人,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。「有教無類」使當時貴族特有之教育轉而普及於社會各階層。故孔子又為後世崇仰之聖哲與教育家。孔子積極提倡仁民愛物,正名定分,忠恕一以貫之。論為政,重在道民以德,齊民以禮,君臣父子,各盡其分。其後復經門人繼志述事,光大發揚,世稱儒家。
孔子年表
歷代帝王對孔子所上封號表
歷代帝王對孔子嫡系後裔褒賜表
孔子聖蹟圖
孔子的故事(更詳細的事蹟)
孔子與弟子年齡差距表
大成殿四配
復聖 顏回
字子淵,春秋魯國人,為孔子弟子,敏而好學聞一知十,不遷怒不貳過,簞食瓢飲,安貧樂道,怡然自得。克己復禮為仁,四配之首。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,享年三十二歲,孔子為他的早逝而哭說:「天喪予,天喪予!」
宗聖 曾參
字子輿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,天性至孝,雖資質不很聰慧,但能領悟孔子的一貫道理,傳述孔子忠恕之道,以教授子思。每日三省其身,《大學》與《孝經》為孔子口述,由曾子筆述成書。
述聖 孔伋
字子思,孔子之孫,為曾參弟子, 獨能傳授孔門心法,作《中庸》,仍儒家人生哲學的名著,論心性多精語,宋明理學家奉為圭臬。子思家貧,他釋富貴的真義:不取於人謂之富,不辱於人謂之貴,不取不辱可以算是富貴。
亞聖 孟軻
戰國鄒人,因孟母三遷,改善學習環境,而能成大器。以孔伋為師,《孟子》是其弟子記其言行之書,主張性善,重仁義輕功利,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主政治。將儒家宣揚光大,後世以孔孟並稱,尊他為亞聖。
大成殿十二哲
先賢閔損:
字子騫,孔子弟子,性至孝,少年時為後母虐待,其父要把後母趕走,子騫說:「母在一子寒,母去三子單。」遂止。鄉里傳為美談,其孝名聞於當時。
先賢冉耕:
字伯牛,孔子弟子,曾任魯國中都宰,孔子很器重他。伯牛的德行與淵、閔子騫等並駕,後患惡疾病危,孔子探望時哭說這是天命。
先賢冉雍:
字仲弓,孔子弟子,為人敦厚氣度寬宏,孔子稱贊他可以做南面王,問政於孔子,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重修身,辦事從大體著想,多舉賢才
先賢宰予:
字子我,孔子弟子,曾與孔子討論三年喪期的禮制及仁的問題。
先賢端木賜:
字子貢,口才便捷長於雄辯,擅經商貿易,歷任魯衛兩國之相,為孔子弟子中首富。萬仞宮牆典故出自其稱贊夫子之學問高深。
先賢冉求:
字子有,多才多藝性謙遜長於政事,孔子稱贊其才可於千戶大邑,百乘兵馬之家,勝任總管職務。孔子晚年歸隱魯國,受到子有很多的照顧。
先賢仲由:
字子路,孔子弟子,事父母極孝,性勇敢豪爽,樂意接受別人的指正立即改過,孔子有錯唯有他敢直言進諫。曾隨孔子周遊列國,後死於前聵之亂,孔子聞其死很傷心,有「天斷絕我」之嘆。
先賢言偃:
字子游,孔子弟子,長於禮,尤以文學著稱,且能識人。在魯國做武城縣官時,絃歌不輟以禮樂教化民眾,因而大治。
先賢卜商:
字子夏,長於文學,對詩有深入的研究,能通其義理,著有詩序,曾因喪子哀慟過度而失明。他教人致知求仁的方法:「學識要廣,志向要堅定,凡事要細心去問,要從淺近處去思考,以類推於的遠大地方,仁道就在這裏面了。」西河地方之人,將子夏作為孔子看待。據云《毛詩》之學,是由子夏傳下。門人甚眾,《論語》一書疑多出於他和門人手撰。
先賢顓孫師:
字子張,孔子弟子,才智過人,個性高廣偏辟,做事能力很強。問仁於孔子,孔子說:「能做到恭敬、寬厚、信實、勤敏、恩惠五種美德就算得仁人。」他與子游子夏等同屬少壯派,孔子稱贊他有氣概。
先賢有若:
字子有,孔子弟子,因容貌很像孔子,很多殷切思念孔子的弟子,一致把他立為夫子,奉承他像孔子在世一般。他贊揚孔子道:「何只人類呢?像麒麟對於走獸,鳳凰對於鳥,泰山對於土堆,原來都是同類,聖人對一般人民,也是同類,不過他超出平凡的同類,從人群中挺拔突起,自從天生人類以來,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。」他解釋富國的根本,是先使百姓富足。
先賢朱熹:
字元晦,宋徽州婺源人,家境窮困,自小聰穎,弱冠及第,中紹興十八年進士,歷高孝光寧四朝,一生清白,貧困時多,雖餐食常有不繼,然非分一文不取。於建陽雲谷結草堂名「晦庵」,在此講學,世稱「考亭學派」。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,創代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,稱為理學。其著作甚多,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,儒家的思想經其整理註釋才普遍為人所瞭解。世稱朱子,又稱朱文公。